2023·新时代的贵州人|杨光成:双手染出新生活

2023-08-22 11:14:57 来源:天眼新闻

“画在布上的青花瓷”,指的是枫香树脂印染在土布上的图案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枫香染印染技艺扎根的惠水县雅水镇播谭村小岩脚布依寨,活跃着一批手艺人,杨光成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
【资料图】

杨光成对非遗传承有信心。 

这个暑假,70岁的杨光成在自家的作坊里,隔三差五给前来研学的小朋友介绍枫香染制作技艺,指导小朋友们动脑动手。孩子们看到蜡染服饰和枫香染这门民间手艺,兴趣盎然,体验把枫香树脂画在土布上、把土布放在蓝靛汁里浸泡的过程。“枫香染比较小众,要做好保护和传承,仅靠几个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,就要从孩子们的身上抓起。”杨光成说。

杨光成在割取枫香树脂。 

杨光成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枫香染制作技艺,20岁出师。出师的第一道题目,就是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,于宽大的白布上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。20世纪90年代枫香染这门手艺曾被冷落,但杨光成相信终有一天枫香染定会焕彩重生。他始终牢记父亲当年“一定要把枫香染传承好”的嘱咐,曾到沿海打过工的他始终觉得还是枫香染这门手艺对他最有吸引力,便安心在家里重启作坊,既开发新产品又带学徒,他的目的简单而明确,就是“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断了线”。在杨光成的影响和带动下,寨子里的10多个乡亲也重拾手艺专心做枫香染。

每匹土布都是印染的好材料。 

2006年,贵州省举办民间工艺评选活动,杨光成制作的一幅枫香染作品,获“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”。这极大地鼓励了杨光成,传承枫香染制作技艺的信心更足了。2009年他牵头成立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,秉持“双创”理念积极探索,打造集教学、研究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杨氏枫香染传承保护基地,进一步开拓市场,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结构,使古老的枫香染手工艺焕发生机,促进惠水的文旅融合发展。

杨光成研发的部分文创产品。

在杨光成看来,在持续不断的传承中促进乡亲们增加收入,才能真正让枫香染手工技艺发扬光大。为扩大影响,他还在县城开设公司展示展销枫香染文创产品,同时也在非遗兴趣班里为孩子们上课,传播枫香染的制作技艺。

杨光成(左)指导学生用枫香树脂绘制图案。 

杨光成认为,非遗传承不能墨守成规,他打破“传内不传外”“传男不传女”的观念,2009年开始招收学徒,先后培养枫香染印染技艺传承人200余名。除在家里教授学员外,杨光成还在镇上和县里开设培训班,更多的当地人走进枫香染作坊,成为新一代手艺传人。在社会各方的推动下,如今惠水各中小学均开设了枫香染教学课程,非遗传承人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社区,培训学员达万余人,为枫香染的保护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2012年,杨光成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录,成为惠水枫香染制作技艺的带头人。

杨光成指导学生印染土布。

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起枫香染的手艺,杨光成感到十分快慰。他的学徒有相当部分学有所成,其中一个学徒还被意大利美术学院录取,并在意大利举办了一次枫香染作品展览,引起欧洲时尚界界的关注。近年来,杨光成多次携枫香染作品赴澳门、成都、安徽、广州、北京、四川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,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枫香染印染技艺。看见枫香染的影响越来越大,杨光成觉得一切坚持和付出都很值得。杨光成的女儿杨艳娥的多项枫香印染作品,在各种活动中都摘得奖项,两个儿子也自觉接过枫香印染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接力棒。“传承非遗,从家里做起,可以说,我们是全家上阵。大哥今年差不多80岁了,因为眼力差,才放下这门手艺的。”

文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

图/受访者提供

视觉/曹雯

编辑/赵怡

二审/赵相康

三审/黄蔚

标签:

珠宝展示